1月9日,《中國中醫藥報》報道鏈接:https://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14878
本文作者:胡一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加快建設“數字中國”。中醫藥高等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引領作用的醫學教育。而智慧教育,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未來之路。
成都中醫藥大學堅持數字化建設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理念,按照“需求引導、應用驅動、統籌推進、融合創新”的總體思路,主動適應高等教育質量多樣化、學習終身化、培養個性化、治理現代化的需求,在多年數字化課程中心建設基礎上推出“暢學杏林”智慧教育服務平臺,構建起智學、智教、智管、智評“四位一體”服務平臺,推動全終端、全受眾、全空域、全時域、全場景、全連接的“六全式”融合教學模式改革。
建設三大核心模塊,集成優質教育資源
以學科分類打造線上課程群。平臺首批上線課程覆蓋6個學科門類、36個專業,包含了全校國家一流和省級一流等優質課程,鏈接中國大學慕課、學堂在線、超星三大主流在線教育平臺資源,實現所有線上資源統一門戶管理,滿足師生各學科多樣化需求。
強化課程思政推進協同育人。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課程育人功能,獨立設置課程思政單元,進一步充實校本課程思政案例庫,預計每年新增課程思政案例30個,同時鏈接全國400余位名師案例。依托平臺,可以組建虛擬教研室開展課程交叉、學院交叉、校內校外互動的多元化教研活動,在專業課程建設框架下深化課程思政建設,探討專業課與思政課協同育人路徑。
整合資源豐富線上教學元素。聚焦“四新”建設(即新醫科、新文科、新工科、新農科建設),平臺對接前期學校各類線上資源建設,整合虛擬仿真實訓項目、臨床案例庫以及名醫名師精品錄播資源,支持服務大健康、服務新興交叉學科和國家緊缺領域方向的系列教材建設,預計每年新增虛擬仿真項目5個、臨床案例50個、線上視頻資源50個、線上校本教材/教輔10部,為師生提供豐富的在線教學元素。
構建暢學時空,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
融合優質資源,打通時空局限,構建暢學時空。融合校內校外各大課程資源平臺,解決課程資源分散問題。依托學校錄播全覆蓋功能,首創真實課堂無縫對接,自動形成融視頻、文案、試題一體化的校本資源,推動全校線上資源全覆蓋,預計每年線上課程開放200門。同時,打通線上線下、遠程臨床等全場景服務,讓師生隨時隨地可教可學,構建暢學時空。
以“學”為中心,定制個性發展,推動暢學自主。為幫助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規劃,明晰自我能力成長路徑,解決各類課程數據不相通問題,首創提出課程知識圖譜建設,以知識點為原子,全面解析課程要素,形成課程學習思維圖譜,構建個性化學習路徑。以知識點為跳轉,跨課程、跨教材構建知識關系網,實現思維整體訓練,推動暢學自主。
重視思維訓練,案例有效融入,搭建暢學聯動。為促進學生臨床思維訓練,充分利用有效案例融入課程全程,解決臨床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足問題,首創結構化案例庫資源建設,搭建傳統經典、名醫經驗、床旁實踐三大類案例庫,預計每年新增臨床案例100個,以采集病史、辨證論治、臨床效果解析將案例信息進行結構化拆解,同一案例分解后可運用于不同課程,同時開通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編寫渠道,搭建暢學聯動。
依托數據支持,完善多維評價,促進暢學達標。根據平臺數據構筑智慧決策分析支撐,解決數據孤島無法融入教學管理問題,首創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支持下的中醫藥多維智能評價體系。以成果導向為核心,通過人才培養目標拆分、對接至專業和課程建設目標分解點,通過教學活動數據與結果評價相關聯,形成標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關系網,科學評估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促進暢學達標。
科技融合教育、技術賦能教學。在線教育相較于傳統面授,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讓知識的獲取更加便捷,師生對優質在線教育資源、高品質在線教育服務、規范化在線教學管理的需求日益強烈。成都中醫藥大學以“暢學杏林”數字化課程中心建設為抓手,加快建設以數字化為特征的中醫藥高等教育新形態,努力推動與數字化戰略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數字化教育轉型,建立一套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智慧教育服務模式、人才培養模式與教育管理模式。
(編輯/霍文?。?/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