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藥學院/現代中藥產業學院、西南特色中藥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者團隊在大黃酸口服納米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以“pH/ROS dual-sensitive natural polysaccharide nanoparticles enhance‘one stone four birds’effect of Rhein on ulcerative colitis”為題,于2022年11月21日發表于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期刊,我校為唯一作者單位,藥學院研究生祁珊珊和羅銳鋒為并列第一作者,高飛副研究員、傅超美教授和博士后葉乃菁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以非特異性炎癥為特征的慢性疾病,病機復雜、病因不清,缺乏好的治療藥物。中醫藥治療UC歷史悠久,是挖掘治療UC小分子藥物的重要寶庫。大黃,為“藥中四維”,素有“將軍”之稱,具瀉下攻積,清熱瀉火之功效,主要用于實熱積滯便秘、腸癰腹痛以及濕熱痢疾等病癥?,F代臨床顯示,眾多治療UC方劑都含有大黃。課題組前期研究顯示,大黃酸(RH)可以通過抗炎、抗氧化、腸屏障修復及菌群調控等作用,干預治療UC。但其水溶性低、生物利用度差及結腸靶向性不足等,限制了在臨床上的應用。對此,針對RH對UC治療的綜合作用以及結腸部位口服給藥的生理病理特點,課題組基于“食藥結合”學科交叉思路,引入兩種天然多糖,即殼聚糖(CS)與巖藻多糖(FU),開發了一種具有PH/ROS敏感與粘膜粘附性的多糖納米口服遞藥系統(F/C-NPs)。本研究將RH負載于F/C-NPs中,口服給予小鼠后,可成功遞送藥物至結腸病灶部位。并通過抑制TLR4/NF-κB介導的抗炎途徑,激活Nrf2/HO-1介導的抗氧化途徑,修復結腸黏膜屏障受損與調控腸道菌群紊亂,實現RH的“一石四鳥”抗UC作用,也進一步闡述中藥成分對復雜疾病UC的多靶點干預特色。
本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81903811, 82274366)、“杏林學者”學科人才科研提升計劃潛質博士后項目(BSH2019009)、成都市科技局重點研發支撐計劃( 2019-YF05-00267-SN)、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9M653364)等支持。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21/acsami.2c17827
(供稿:藥學院/現代中藥產業學院 西南特色中藥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